7月15日,记者先后来到苗岭路、水清沟、台东商圈等地做出详细的调查,纸吸管的普及率并不高,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头一次听说用了多年的塑料吸管要退出江湖了。可喜的是,环保理念深入人心,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,消费者和商家是乐于接受纸吸管或者彻底不用吸管。只是接纳、真正使用纸吸管还需要一些时间,需要给商家计算成本的时间,也需要给生产商转型的时间。除了吸管在改头换面,快餐盒、塑料餐具是否未来也将“变身”?仍需拭目以待。
15日,记者来到位于苗岭路附近的麦当劳协信餐厅。恰逢用餐高峰,记者看出,短短一刻钟时,店内就接待了11名顾客购餐,有堂食顾客,也有打包带走的。11名顾客中,有8人选择拿了塑料吸管。“习惯了,点完饮料就会随手拿上一根。 ”市民左先生在附近写字楼工作,他和记者说,对于一次性塑料吸管,印象中并没有感觉会存在很大的污染,因此每次点完冷饮,他都会拿上吸管,坐在店内边吃边喝。
和左先生有同样想法的市民,不在少数。市民王先生表示,炎热夏季,他就餐时喜欢点冰饮料,假如发现没有塑料吸管,他也会向商家索要。 “习惯了,就是觉得应该用吸管喝。 ”
市民李先生没有拿塑料吸管,他和记者说,选择吃快餐本就为了节省时间,用吸管喝总感觉太慢,不如直接打开杯盖来得直接。
市民周女士购买了一杯热饮,她没选拿吸管。 “热饮的杯盖都经过了特别设计,很方便就能打开,完全不用吸管。 ”
在水清沟和台东商圈,云集了一点点、COCO、黑龙茶等一批奶茶店。现在是夏季,冷饮的种类非常之多,无论是堂食还是外带,吸管都是“标配”。记者在一点点、COCO奶茶店各点了一杯冷饮,店员都拿出了塑料吸管。COCO奶茶店店员和记者说,暂时没有接到总部关于更换吸管的通知。
王超是麦当劳协信餐厅的经理,从2011年入职至今,他先后在多个餐厅工作过。他和记者说,因地处写字楼集中区域,餐厅的客户群体主要是附近写字楼的白领。他们都喜欢网上点餐后到店自取,带回单位再吃。目前,王超所在餐厅,每天一次性塑料吸管的消耗量在四五百根左右。
“印象中,这一数据比之前所就职的餐厅消耗量已经会降低了。 ”王超和记者说,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企业在环保方面不断采取一定的措施,虽然很多市民还不知道塑料吸管新规定,但塑料吸管的使用量却正在逐渐下降。
“网络点餐时,我们的页面有要不要餐具和吸管的提示,这也是一种提醒。 ”与此同时,麦当劳还率先将热饮杯改成了纸质杯,并特制开口,以方便消费者使用。在国家发布规定后,麦当劳率先响应,从本月起,已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近千家餐厅的堂食及外带开始停用塑料吸管,相关减塑举措将于2020年内覆盖内地所有餐厅。目前,王超也已经接到了总部的相关通知,并随时关注着北京、上海等率先实施城市的情况,以便在青岛推广时,能更好地让我们消费者接受。
其实,《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的出台在餐饮圈内早就掀起了波澜。
一位业内人士和记者说,吸管看上去不起眼,对消费的人而言就是使用习惯的改变,难度并不大。最难的是商家精打细算的成本账,以及吸管生产商的生存状态。他表示,换吸管需要一个过程,如果“一刀切”,可能会影响到许多塑料制品生产商,它们大多为中小微企业,已经过了严格的质量关,意见的出台对他们产生的冲击将会很大。
有着多年餐饮从业经验的青岛乐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涛,对塑料吸管的“换装”秉持着积极态度,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:我们不希望自己从事的事业是对社会环境能够造成伤害的。“换掉塑料吸管肯定是从长远的环保角度考量的,是未来的趋势,作为商家我们是愿意接受的。短时间来看,纸吸管的成本可能比塑料的高,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,成本是一定会降下来的。 ”
刘涛和记者说,受疫情影响,今年打包盒使用率非常高,但他和圈内朋友都苦恼的是,塑料打包盒不环保,但一时半会又找不到替代品。
“使用一个打包盒会增加我们10%的成本,目前塑料食品用具的产业链已经很完备了,而且市场的认知度高,但不环保这样的一个问题也很突出。相比矿泉水瓶,沾着油渍的一次性餐盒让人嫌弃,可再生回收的商家或者小贩都不愿意碰,回收的难度比较大。”刘涛和记者说,环保餐具的改头换面是大势所趋,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才能共同推进。青岛晚报/掌上青岛/青网 记者 于波 徐美中摄影 徐常青
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专家邱旭光表示,从今年9月1日起,我国将施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法》,未遵守国家相关禁止、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的,将处以一万至十万元的罚款。在餐饮市场,塑料吸管一直是奶茶、可乐等多种饮品的固定搭配,而这些塑料吸管,也是环境污染的一道“死结”。
邱旭光和记者说,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我国去年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,其中塑料吸管近3万吨,约合460亿根,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;每根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,但降解时间可能长达500年,且回收利用难度较大。塑料吸管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。 “众所周知,限塑减塑是环境保护的必经之路,禁用小小塑料吸管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压缩塑料使用的关键一环。 ”邱旭光说,在政策强制规定下,已经有更多的企业加入限塑行动中。